新生南路及敦化南路時代的玉蘭莊/大川記代子 前總幹事
editer: 玉蘭莊 date: 2025-05-12 17:36
[堀田久子宣教師依依不捨地歸國]
1992年6月29日,堀田久子宣教師結束了從玉蘭莊創立更往回溯、自1980年以來在台灣長達12年的服事,踏上了返回日本的歸途。眾人都依依不捨,多達30人前往機場送機。而我則是在那之前的兩個月期間,於堀田宣教師的手下進行研修,然後承接玉蘭莊的服事工作。
堀田宣教師從很早的時期就開始展開獻堂奉獻的募款。包括她自己本身,以及贊同的人,都各自以每個月6萬元為目標進行募款。對於如此縝密規劃玉蘭莊之未來的理事會組織,堀田宣教師感到能夠安心託付,在離開玉蘭莊之前,特地委託許石枝長老擔任理事長,而許長老也欣然允諾承接。之後,組織成形的理事會、營運委員會便開始運作。營運委員會的鄭秀珠女士對我所提供的協助實在是無以言喻。之後,「只靠奉獻來經營玉蘭莊」這樣的上帝神奇的供應,一直持續發展到今日。如此這般史無前例的發展歷程,足足顯示出台灣人的基督信仰以及愛的深厚力量。
[服事的同工]
義工們在當時已經有擔任會計的陳瑞煕先生、以及負責煮湯及各項瑣碎作業的黄玉貞女士、廖恩昭女士和連碧玉女士等人大展身手,做得有聲有色。林良信長老則是堀田宣教師的得力左右手。還有邱思忠醫師,在另外的房間為聚集的人們進行診察。馬場十寸穂女士個性開朗,是從一開始就竭力服事的強力日常義工的領袖。不過那時她已經在別處的日語班,每週一次,向10位左右的婦女教授日語。
從新生南路搬到敦化南路時,因為是舊公寓,同時又是辦公室隔間,因此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造。許理事長當時就穿上工作服,手上又是拿鋸子又是拿油漆刷子,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將場地改造成為適合活動的場所。張明徳先生更是接手後續,每當有哪裡故障,或是出現各樣建築上的問題,就馬不停蹄地出入玉蘭莊,將令人困擾的問題一項一項地解決。對於在台灣初次遇見的如此徹底竭盡心力的服事姿態,我深受感動,並且由衷地感謝。
[對聚集在玉蘭莊之會員們的回憶]
劉菊野女士每個星期三都跟住在青田街的隔壁鄰居馬千鶴子女士一起來玉蘭莊,花一整個上午的時間,用毛筆在大張的模造紙上寫下歌詞。當馬女士逐漸搞不清楚寫到哪一行的時候,劉女士便在她旁邊,用手指頭一個字一個字指給她看。在歌詞集尚未整理成冊之前,當時就是這樣由她們幫忙一首一首寫出來,然後掛在前面讓大家看,來進行早上的歡樂高歌的時間。她們的服事,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幫助。
蔡憶椿女士是參加「聖書與禱告會」的一位溫和嫻靜的女士。當我邀請她,問她要不要來參加玉蘭莊時,儘管她不太喜歡在人前展露自己,但還是下定決心來參加。她自己這樣說,「自從來到玉蘭莊,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沉默寡言的我,開始跟大家聊天,也交到了許多朋友。看到自己在手工藝的時間學做出來的成品,我開心到彷彿胸口在跳動。甚至我還可以教別人呢。」儘管她這一生一直很低調地在過日子,但到了高齡期之後,她的人生有了改變,開始享受快樂積極的生命。
對於高齡的台灣婦女,我常常感到有很多人她們過著一種消極無奈的人生。或許是因為她們經歷過長久的戰爭、政局的不安定,以及男性主義社會的時代之影響的緣故。這當中,甚至我還遇過一些婦女,她們明白表示說:「我從小就被教育說『女人就該收斂』,所以我一直活得很消極。」另外,也有不少人懷抱著悲傷或痛苦,而且沒有人扶持,只能靠自己努力苦撐。她們的人生,可以說「從來不曾坐過"有靠背的椅子"」。我的夜晚的時段,總是必然成為長時間電話傾聽的時刻。
呂春燕女士在發給大家的1994年版的「今年的我的五大新聞」的筆記裡,寫下了四項。①鋼琴會彈單音了,我好開心。②有勇氣在玉蘭莊教人編織毛線了。③接下了圖書管理的工作,不知道是否能勝任。④聖誕慶祝會時在眾人面前獨唱,緊張到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從這些字句中,生動地感受到她今年也透過玉蘭莊大膽地挑戰自己,並且有飛躍性的突破。
袁呂敏女士,因為慢性病的緣故,有一隻腳的小腿已經裝義肢好幾年了。據她自己表示,她曾經是個「躲在貝殼裡不願意出門」的人。沒想到這樣的她,竟然參加了第一回探訪關懷・義工養成講座。每週搭計程車往返,各修兩個學分。兩個月的期間,總共十七個學分,全勤修完。她的喜樂真是無可言喻。雖然畢業了,袁女士並沒有跟其他姊妹一樣去做家庭探訪。她在家中禱告。並且展開了一項令我也感到驚訝的義工活動。那是一項在她自己的房間裡就能做的、而且能夠傳遞到更廣更遠、給更多人的活動。
她幾乎每天都坐在書桌前,對著面前的錄音機錄製聲音。首先,她會輕聲喊著「〇〇女士~」,然後問候對方身體是否安好?感冒已經好了嗎?等等。接著,會向對方傳達自己的近況,告訴對方最近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然後配合對方,錄製讃美歌、懷念歌曲,以及聖經金句作為禮物。這樣的事工持續了好幾年,錄製了好幾百卷的錄音帶。滿心喜悅地收到袁女士那優美聲音所錄製的愛的問安錄音帶的人,想必不可勝數吧。
透過玉蘭莊,聚集在一起的人們,藉由彼此互相給予、互相接受有形無形的禮物,因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奇蹟,而我也有幸能持續參與在這團契的恩典中,為此我獻上深深的感謝。
(參考文獻:「玉蘭莊的花瓣」1996年6月刊,第一回探訪關懷・義工養成講座記錄集)
1992年6月29日,堀田久子宣教師結束了從玉蘭莊創立更往回溯、自1980年以來在台灣長達12年的服事,踏上了返回日本的歸途。眾人都依依不捨,多達30人前往機場送機。而我則是在那之前的兩個月期間,於堀田宣教師的手下進行研修,然後承接玉蘭莊的服事工作。
堀田宣教師從很早的時期就開始展開獻堂奉獻的募款。包括她自己本身,以及贊同的人,都各自以每個月6萬元為目標進行募款。對於如此縝密規劃玉蘭莊之未來的理事會組織,堀田宣教師感到能夠安心託付,在離開玉蘭莊之前,特地委託許石枝長老擔任理事長,而許長老也欣然允諾承接。之後,組織成形的理事會、營運委員會便開始運作。營運委員會的鄭秀珠女士對我所提供的協助實在是無以言喻。之後,「只靠奉獻來經營玉蘭莊」這樣的上帝神奇的供應,一直持續發展到今日。如此這般史無前例的發展歷程,足足顯示出台灣人的基督信仰以及愛的深厚力量。
[服事的同工]
義工們在當時已經有擔任會計的陳瑞煕先生、以及負責煮湯及各項瑣碎作業的黄玉貞女士、廖恩昭女士和連碧玉女士等人大展身手,做得有聲有色。林良信長老則是堀田宣教師的得力左右手。還有邱思忠醫師,在另外的房間為聚集的人們進行診察。馬場十寸穂女士個性開朗,是從一開始就竭力服事的強力日常義工的領袖。不過那時她已經在別處的日語班,每週一次,向10位左右的婦女教授日語。
從新生南路搬到敦化南路時,因為是舊公寓,同時又是辦公室隔間,因此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造。許理事長當時就穿上工作服,手上又是拿鋸子又是拿油漆刷子,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地將場地改造成為適合活動的場所。張明徳先生更是接手後續,每當有哪裡故障,或是出現各樣建築上的問題,就馬不停蹄地出入玉蘭莊,將令人困擾的問題一項一項地解決。對於在台灣初次遇見的如此徹底竭盡心力的服事姿態,我深受感動,並且由衷地感謝。
[對聚集在玉蘭莊之會員們的回憶]
劉菊野女士每個星期三都跟住在青田街的隔壁鄰居馬千鶴子女士一起來玉蘭莊,花一整個上午的時間,用毛筆在大張的模造紙上寫下歌詞。當馬女士逐漸搞不清楚寫到哪一行的時候,劉女士便在她旁邊,用手指頭一個字一個字指給她看。在歌詞集尚未整理成冊之前,當時就是這樣由她們幫忙一首一首寫出來,然後掛在前面讓大家看,來進行早上的歡樂高歌的時間。她們的服事,對我來說真是莫大的幫助。
蔡憶椿女士是參加「聖書與禱告會」的一位溫和嫻靜的女士。當我邀請她,問她要不要來參加玉蘭莊時,儘管她不太喜歡在人前展露自己,但還是下定決心來參加。她自己這樣說,「自從來到玉蘭莊,我的人生有了很大的改變。沉默寡言的我,開始跟大家聊天,也交到了許多朋友。看到自己在手工藝的時間學做出來的成品,我開心到彷彿胸口在跳動。甚至我還可以教別人呢。」儘管她這一生一直很低調地在過日子,但到了高齡期之後,她的人生有了改變,開始享受快樂積極的生命。
對於高齡的台灣婦女,我常常感到有很多人她們過著一種消極無奈的人生。或許是因為她們經歷過長久的戰爭、政局的不安定,以及男性主義社會的時代之影響的緣故。這當中,甚至我還遇過一些婦女,她們明白表示說:「我從小就被教育說『女人就該收斂』,所以我一直活得很消極。」另外,也有不少人懷抱著悲傷或痛苦,而且沒有人扶持,只能靠自己努力苦撐。她們的人生,可以說「從來不曾坐過"有靠背的椅子"」。我的夜晚的時段,總是必然成為長時間電話傾聽的時刻。
呂春燕女士在發給大家的1994年版的「今年的我的五大新聞」的筆記裡,寫下了四項。①鋼琴會彈單音了,我好開心。②有勇氣在玉蘭莊教人編織毛線了。③接下了圖書管理的工作,不知道是否能勝任。④聖誕慶祝會時在眾人面前獨唱,緊張到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從這些字句中,生動地感受到她今年也透過玉蘭莊大膽地挑戰自己,並且有飛躍性的突破。
袁呂敏女士,因為慢性病的緣故,有一隻腳的小腿已經裝義肢好幾年了。據她自己表示,她曾經是個「躲在貝殼裡不願意出門」的人。沒想到這樣的她,竟然參加了第一回探訪關懷・義工養成講座。每週搭計程車往返,各修兩個學分。兩個月的期間,總共十七個學分,全勤修完。她的喜樂真是無可言喻。雖然畢業了,袁女士並沒有跟其他姊妹一樣去做家庭探訪。她在家中禱告。並且展開了一項令我也感到驚訝的義工活動。那是一項在她自己的房間裡就能做的、而且能夠傳遞到更廣更遠、給更多人的活動。
她幾乎每天都坐在書桌前,對著面前的錄音機錄製聲音。首先,她會輕聲喊著「〇〇女士~」,然後問候對方身體是否安好?感冒已經好了嗎?等等。接著,會向對方傳達自己的近況,告訴對方最近發生了什麼開心的事。然後配合對方,錄製讃美歌、懷念歌曲,以及聖經金句作為禮物。這樣的事工持續了好幾年,錄製了好幾百卷的錄音帶。滿心喜悅地收到袁女士那優美聲音所錄製的愛的問安錄音帶的人,想必不可勝數吧。
透過玉蘭莊,聚集在一起的人們,藉由彼此互相給予、互相接受有形無形的禮物,因而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奇蹟,而我也有幸能持續參與在這團契的恩典中,為此我獻上深深的感謝。
(參考文獻:「玉蘭莊的花瓣」1996年6月刊,第一回探訪關懷・義工養成講座記錄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