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日聊天會中的一席話/余甚足

在活動日的聊天會當中,我為大家朗讀了劉心心文集裡的一首詩。

「我想用台語寫,卻寫不出來。用中文或英文寫,又沒有自信。只有用日語寫才能夠表達自如。可是子女和孫兒都不懂日語,所以我即使用日語寫,孩子們卻看不懂,也無濟於事...

海那一邊是故鄉 一九九一年作


一、半世紀以前的有一天
學校的老師對學生說
「從今天起你們都是日本人
在北方東海的那一邊
天皇所住的內地是
你們要效忠的國家」


二、四十年前的有一天
學校的老師對學生說
「從現在起你們都是中國人
在西方台灣海峽的那一邊
中國大陸是
你們敬愛的祖國」


三、二十年前的學生們對同學說
「在東方太平洋的那一邊
有個彪大的陸地
我們一同移住吧
大家來做美國人
我們的美夢在美國」


四、現在的大人們
對自己的美國孩子們說
「太平洋的那一邊有個小小的海島
山綠水清人敦厚
那裏才是你們的故鄉
是我們真正的國土」


五、母親的懷抱 嬰兒的搖籃
懷抱在那裏 搖籃在那裏
寂寞的台灣人 流浪的台灣人
難道你的故鄉
永遠是在海的那一邊嗎


 到孩子們長大成人後,我發現與孩子們的對話時,細膩的感情並無法溝通。經常使用日語的我,與從幼稚園起就學北京話的孩子們來說,日常生活雖然無溝通障礙,可是,一旦碰到想表達彼此生活中,一些感情上的微妙表現,卻無法如意地好好表達。說到頭來,其實我家三代都有這樣的經驗。

 中日戰爭後,台灣被割讓給日本時,我的祖父母是講台語的。到我這一代,從父母傳承的台語,卻在小學入學的同時放棄而改講日語了。而我的下一代,從幼稚園開始,也被強行放棄母語,改為「說北京話的人」了。正如不識日語的祖母們,和我這一代的人無法溝通,我也在經驗同樣的事情。與自己的孩子沒有保持共有的語言...那確實是既苦惱,又孤單、空虛的事啊!

 因此,我家一直都是父母與我們夫婦之間使用日語,兒女與孫子們之間使用北京話,而在家裡,大家都用台語交談。也就是三種情境使用三種語言的狀況。」
﹝以上摘自劉心心文集﹞

 拜讀了與我同世代劉心心女士的文集,不但極有同感,而且長年藏在我內心深處的感觸,完全在她的文章裡表露無遺。我想說的,她全都幫我說了。特別是將我帶回了「跨三代溝通不良」的過去回憶裡。

另外,一九七七年,我在同學會紀念刊上投稿文章。現在將其中一部分摘出來如下,與大家分享。此時此刻的感受,也讓我再度從鬱憤的心情解脫了。

(前略)「不是國文,是歷史。」「不對,確實是國文課本。」孩子們似乎在爭論某一件事。「媽,您說是歷史對吧。」幾乎要敗退的小女兒,跑來求救。可是,我這個與孩子們受過不同教育的媽媽,卻無能為力幫她。也無法同時判斷哪一方是對的。我無奈地說「媽媽對日本歷史比較清楚,對中國歷史卻不甚了解啊。所以妳們在討論的事,媽媽不懂。」不得不吐實後,在旁邊聽到的九十歲母親回想從前,說「你們終於面臨這樣的時代了。日本時代也是這樣啊,母子間幾乎到了完全不能溝通的地步呢!」這時,才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令人心痛的事實:「跟著時代的潮流往前走啊!真是不得不的事實。」

(會員)(翻譯 陳旭星理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