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為有福/理事長 都丸 正夫

使徒行傳二十章三十五節

在「幫助陌生人排行榜(Helping A Strenger Ranking)」中,日本在一百四十四個國家中排行第一百四十二名。而在捐款的排行榜(World Giving Index Ranking)中,日本也只排名第一百一十四。順便一提,「助人排行榜」的第一名是利比亞,有八十三%的人口都參與其中,接下來依次是伊拉克、科威特。至於捐款,第一名是緬甸,八十八%的人口都會捐款。接著依次是美國、澳洲。就如大家都知道的,在東日本大地震的時候,台灣的民眾捐了超過二百億日圓的震災捐款,跟第一名的美國幾乎是同等的金額。但是,台灣的薪資,大學生剛畢業的收入,還不到日本人的三分之一,這件事卻鮮少有人知道吧。為什麼台灣人會願意捐出超過二百億日圓的震災捐款呢?

再者,也有不少外國人表示,日本人很冷漠。即便以捐款來說,感覺日本並沒有形成「個人毫不吝惜地把錢大方拿出來」這樣的文化。這是為什麼呢?在日本,有句話從小就常聽到,那就是「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從積極的層面來看,可以解釋成「自己好好地管理自己的事,不用接受別人的幫助」。而從消極層面來看的話,也可以解釋成「不需要幫助那些連自我管理都做不到的人」。伊達政宗曾說過一句名言。「義,過分了就是頑固。仁,過分了就是軟弱。」若真是這樣的話,日本人或許偏向義更甚於仁吧。

耶穌在聖經的教導中,曾留下對日本人來說很刺耳的話。那就是「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名言。這句話並非出現在記載耶穌生平的四福音書裡,而是出現在使徒行傳中。保羅所引用耶穌的話語意思是「毫不吝惜地給予」。這樣的生活,絕對會過得比只把人生花費在自己的事情上還要更豐盛、更幸福。此處所述說的,就是這樣的逆向思考。

在聖經中,有很多以逆向思考的方式來闡明真理的經文。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 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箴言十一:二十四)
「虛心的人有福了。」 (馬太福音五:三)
「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
(馬太福音五:四十四)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  (馬太福音十六:二十五)
「那在後的,將要在前;在前的,將要在後了。」
(馬太福音二十:十六)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
(馬太福音二十:二十六)


那麼,所謂「施比受更為有福」,到底是哪些地方有福呢?

第一,我們的價值觀不會只被物質的東西給挾制住。有位牧師所寫的『窮的只剩下錢』這本書出版的時候,獲得很多人的共鳴。書中從許多所謂「有錢人」的身上,觀察到他們「只剩下錢,其它什麼也沒有。」這樣的人生悲劇,藉此闡述金錢雖然是必需的,但人生其實還有跟金錢一樣,不,甚至是比金錢更重要的事物。關於這點,耶穌在聖經中是這樣說的。「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馬太福音十六:二十六)

第二,可以從自我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得到釋放。在英文中,「罪」是Sin,正中央有I(我)。打從一出生,我們就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來生活,而且也只會這種生活方式而已。「因為我所做的,我自己不明白;我所願意的,我並不做;我所恨惡的,我倒去做。」(羅馬書七:十五)這是保羅的告白。而且他還勸告弟兄姊妹說:「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四)

第三,可以成為培育聖靈果子的九項品格的基礎。耶穌如此闡述自己來到這個世上的理由。「我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
服事人,需要甘心樂意地獻上時間、金錢或是勞力等這些屬於自身的事物。在服事人的過程中,我們會越來越像基督,結出聖靈的果子。

讓我們好好實踐「不吝惜地給予」這件事,身體力行耶穌的教導吧。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