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而信(Seeing is Believing) /理事長 都丸 正夫

有一句諺語叫做「百聞不如一見」。這句諺語的出處是「漢書」。將軍趙充國對皇上說:「百聞不如一見;兵難隃度;臣愿馳至金城;圖上方略。」(聽到一百次,還不如親眼見一次要來得確實。兵力如何佈署?因為後方離前線太遠,很難擬定戰略,所以請容許我直接奔赴金城,畫出當地的地形圖,定出進攻方略,然後一併上奏陛下。)這句諺語就是從這裡來的。的確,有些事情如果我們沒有親眼看見就無法確認,也無法正確判斷。但是,也有很多事情是即便我們看見了也還是不明白。甚至更可以說,在我們眼睛所看不見之處,存在著某些很重要的事物,這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金子美鈴的「星星與蒲公英」的詩中,就有這麼一段。
「藍藍的天空深不見底,
就像小石頭沉在大海裡,
一直等到夜幕降臨,
白天的星星,眼睛看不見。
雖然看不見,它卻在那裡,
有些東西是我們看不見的。

乾枯散落的蒲公英,
默默躲在瓦縫裡,
一直等到春天來臨,
它強健的根,眼睛看不見。
雖然看不見,它卻在那裡,
有些東西是我們看不見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把尺。若碰到跟自己的尺不相符的事物、無法計算的事物、或是眼睛看不到的事物、不知道的事物,人往往就會否定它、遠離它、或是無視於它的存在。但是,這世界有自己可以了解的部分和超過自己的了解的,及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有兩樣才是全部。」

信心是眼睛看不到的。在聖經的約翰福音中,記載了關於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和第二個神蹟。第一個記載,描述了耶穌和門徒們在迦拿這個村莊參加婚宴的情形。席間,發生了突發狀況。原本預備好的葡萄酒竟然不夠了。可能是親戚的婚宴吧,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也出席並且在現場幫忙。

於是,她就拜託自己的兒子耶穌想想辦法。耶穌就吩咐僕人把六口空的大水缸裝滿水。當水裝滿之後,那些水就變成了上好的葡萄酒了。當時,已經跟從了耶穌的那些門徒們,他們的信心是怎樣的呢?聖經上描述,門徒們「看見把水變成酒的神蹟,就信了他」。門徒們的信心是「眼見而信」的信心。

第二個神蹟也是在發生在迦拿。這回,是在離迦拿不遠的迦百農有位大臣,他的兒子病危,他久聞耶穌的傳聞,希望耶穌能救救他兒子,所以趕到迦拿來見耶穌,求耶穌跟他一起到迦百農去醫治他的兒子。

但耶穌對他說:「你的兒子已經好了」。大臣聽了耶穌的話就信了,便返家回去。他還在路上的時候,就接到僕人來向他報信,說他的兒子已經好了。他的信心,是不同層次的信心。並非「眼見而信」(Seeing is believing),而是「憑信而見」(Believing is seeing)。

信心是「不憑眼見」,在聖經的其他地方也有提到。
事實上,我們活著,不也相信信賴、愛、希望、平安、寛容、親切、關懷、友情、誠實、忠實等這些眼睛看不到的事物嗎?在這裡,是否讓我們稍稍停下來,試著把心思放在眼睛看不到的事物上呢?
那麼,要怎樣做才能意識到那些眼睛看不到的事物呢?


法國畫家高更,在他為了遠離歐洲文明和「人工、陳年舊習的所有事物」而跑到大溪地去生活的時期,畫了一幅十分耐人尋味的畫。這幅畫的標題是「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一八九八年)」。不妨就讓我們先把自己的心思放在這三個問題上來思考看看吧。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哥林多後書四:十八)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