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姊妹合一何等的美/黃春生 理事長

詩篇一三三:一-三節

全世界籠罩在武漢肺炎迄今已經近三年了,面對疫情的肆虐,我們感受到人的有限,但也感受到「團結」彼此扶持,能使我們將傷害降到最低,在指揮系統、醫療人員的有效控制,臺灣人民的自律,我們沒有所謂的「全面封城」,而且能夠在疫情之下保持適當的自由生活。在玉蘭莊三十三週年紀念的日子,我們能夠相聚在一起,真是感謝上帝。

今天週年慶來到臺北濟南教會舉行,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就是臺北濟南教會是日本基督徒於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在臺灣所設立第一間的教堂。當時教會長老長尾半平(ながお はんぺい)擔任臺灣總督府土木局長,開始進行臺北的都市計畫,一九〇四年將臺北城牆拆除後,並計畫將教會從西門外街遷移至東門外街,得到大稻埕富商臺灣茶葉之父--李春生長老的奉獻,拋磚引玉,激勵日本信徒的奉獻,就將教會遷移至現在教會所在地,興建哥德式紅磚禮拜堂並於一九一六年完成。這間禮拜堂見證臺灣、日本「共榮」的歷史。

當時,日本的臺灣總督府費盡心思於臺灣的各項治理,甚至不惜重金禮聘日本內地一流的人才前來建設臺灣,使臺灣在一九三〇年代便成了為亞洲最進步的地方。當時的臺灣有許多甚至超越日本本土的亞洲第一,例如亞洲第一的水利建設工程嘉南大圳,又例如亞洲第一的下水道覆蓋率的都市臺北。

在戰後,玉蘭莊的設立也是建立在這樣的厚重情誼--「絆」(きずな, Kizuna ‐ the bonds of friendship),在宣教師與臺日友好的厚重情誼所成立的。我們玉蘭莊就是基於這樣的「絆」存在迄今,在臺北本地聚集以日語互相交談、交誼,一起唱歌、分享信仰,一起學習來豐富我們的生活,更延續這份厚重情誼--「絆」。

在玉蘭莊三十三週年紀念的日子,我要透過詩篇133:1-3與大家分享。

第一節原文是「弟兄一起居住」。原文沒有「和睦」此字,反而有「一」(יָחַד)此字,所以經文沒有主張和睦,卻主張弟兄合而為一。

「合一」(unity)與「統一」(uniformity)不同,後者要求群體的成員一模一樣,主張統一的群體認為某些恩賜比別的恩賜更重要,或某些特質比別的特質更屬靈,因而標榜發展受歡迎的恩賜與特質,而引導人去輕視某些不受歡迎的特質或職分,這是一種集體主義(collectiveism),剷除多元,重視一元。不過,合一的基礎並非於此,合一是基於「多元」。

上帝不把所有恩賜給予少數人,而是把「多元的恩賜」給予眾人,由於各人不都擁有所有恩賜,群體的工作便不可能由一人獨力承擔,需要彼此運用個別的恩賜及特質配搭,方能建立基督的身體,建造全體。這樣,恩賜的多元不是為了互相比較,而是彼此服事,並在彼此服事及彼此需要當中帶來合一,因為群體服事的目的不是要彰顯某個「個人」,而是要榮耀上帝,成為眾人的祝福。

弟兄之間成為多元的合一,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經文用兩個比喻說明合一的美。

第一,合一好比那貴重的油澆在亞倫的頭上,流到鬍鬚,又流到他的衣襟。這油是膏油,根據利未記八章,膏油有成聖的功能,當膏油在頭上,代表祭司正在供職,有資格處理聖潔的東西。這樣,合一好像膏油,使群體成聖,讓她履行祭司的任務。

第二,合一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甘露」可翻譯作夜間的霧水,這說明錫安山流出來的河水的水源來自這些霧水,這水是生命的活水,能如以西結書第四十七章所說,賜生命給萬物。這樣,合一如霧水般的聚集,成為湧流的河水,帶來群體的生命力,能沖洗鹽地,使土地更新。

因此,合一有聖化的作用,合一也帶來生命力,合一的群體有多元的恩賜,但卻彼此需要,彼此服事,成為美好的見證。

當我們把多元的恩賜作比較,以自己的強項輕看別人的弱項時,群體就無法合一,高傲、輕視只會慢慢步向「統一」;當我們欣賞恩賜的多元,個人以自己的強項來幫補別人的弱項時,群體便在多元中走向「合一」。

上帝創造每個人,各有不同的獨特特質,只有獨特的你也可發揮出來,這種獨特的發揮往往對一些人來說感到不安,認為這會混亂群體的秩序,誰不知這樣的多元表達是必須的,也是上帝的心意。
在尊重個別的不同,「多元」裏面的合一,我們才能發展出厚重情誼--「絆」。盼望我們大家彼此欣賞、彼此接納、彼此服事,人人貢獻多元的恩賜,我們玉蘭莊就越成為祝福之地。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3